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一章 谈判(二) (第5/7页)
说对方的炮打的又快又密,还能爆炸。要不是突然撤兵了,就算是全城一万多人一起守城也没用。他估计也就是因为天寒地冻和粮草的问题,要不然对方能一路打到吉林乌拉去。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真要让对方一路打到盛京,那乾隆还不得急出个好歹。 和珅心里很明白,自己这个一身权势都是依仗于乾隆的宠信;要是乾隆没了,后面怎么样那就很难说了。至于赎金的数目,对于和珅而言还真不叫钱。户部就算再没钱,可每天从他手指头缝里流传出去都是几十上百万两银子。再说了,除了户部的钱,他手里还握着崇文门税关和议罪银呢! 清代历史上,“议罪银”又称“自行认罪银”、“自请认罚银”,是乾隆中后期搞的一项很恶心的制度。传统看法一般认为和珅是“议罪银”制度的始作俑者。 但实际上“议罪银”制度早在乾隆二十八年前即已有成例,这个制度早在和珅得宠前就已经被被乾隆实施,只不过到了和珅掌权后,其制度架构已臻完善。历史上,先后经手议罪银事务的还有福长安、福康安和阿桂等人,只不过和珅掌管的时间最长罢了。 乾隆这样做的目的,是借小过对地方督抚进行一笔高额罚款,但并不直接治罪,既保持地方政治稳定,又对部分督抚示以警告。也就是坚持“完赃不能减等”(将贪污所得缴清即可着情减刑)的原则。 这个议罪银到底有多少?乾隆那里没数儿,和珅这里也没数儿。太多了!这点钱除了用于乾隆南巡费用外,也同时流进了和珅的腰包。 既然钱不是问题,那剩下的就是要探出赵新的底牌。要真是租个小岛建个货站,倒没什么;可万一对方拿来做进攻江南的据点,那可就完蛋了! 赵新下一步究竟要干什么?搞清楚这些,才能接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