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章 希望的田野 (第5/8页)
随着一杯又一杯有人请客的上等伏特加下肚,马尔托夫的话匣子也逐渐打开。年轻人一开始先是聊了聊酒馆的生意,随后便将话题转向了包税制。 话说包税制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征税形式,十八世纪的法国包税商可以说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商人群体。 对于沙俄帝国而言,包税制的缘起与蒙古人的统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十四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得益于其充当了金帐汗国最为得力的包税商。而当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这种包税制的传统也就沿袭了下来。 包税制征税对象就有很多,关税、盐税、酒税都可以包,而酒税在叶卡捷琳娜时代是国库收入的大头,超过了一千万卢布,占了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同时政府的包税法严格规定了包税商的酒类销售价格,其目的是在压低包税商利润的同时增加政府的收入。但事与愿违,这样的规定不仅没有提高政府收入,反而使得政府的酒税收入逐年下滑。 已经喝了两瓶伏特加的马尔托夫红着脸对年轻人抱怨道:“那些老爷,官老爷们根本不知道这一地区伏特加的销售总量......年轻人,到底卖了多少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 年轻人点点头道:“也就是说,酒税收入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你们这些包税商。” “说的太对了!年轻人,干一杯!” 从十八世纪中期以后,叶尼塞斯克跟其他沙俄地区一样,基本上是以酒类零售包税为主。各地区每四年进行一次竞标,于是包税商们就拥有了某一地区的酒类零售垄断权。 酒类零售的包税模式,促使包税商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一方面不择手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