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二百八十六章 刘铮的十三行杂记(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六章 刘铮的十三行杂记(二) (第7/9页)

借到,于是只剩下一条路,向洋商贷款。

    因为东西方贸易的经常性赤字,贷款便成了洋商们赚钱的另一个渠道,包括东印度公司在内的所有英商都争相给广州行商贷款,利息高达20%~40%;后世广东话里的“大耳窿”就是由此产生的。

    话说生意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好赌,面对洋商们提供的现金诱惑,很多经营困难的行商以孤注一掷的心态踏上了高利贷这条不归路。

    一旦行商最后被利息压的无法偿还,洋商便会向广州官府讨债。而带清的做法就是抄家,用家产变卖所得还钱,还不上的则由总商牵头还款。别以为抄家就完了,私自向洋人借款那是有失国体的大事,会让洋人笑话的,所以全家还得流放边远之地。

    面对两广总督的捐款命令,八家行商根本无力抗拒,而作为总商的蔡家更是承担了一百五十万两的捐献额度。

    这可要了蔡世文的命了!万和行现在所有的流动资金加到一起也不过才五十万两白银,离孙士毅的要求差得远着呢。蔡世文这些日子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到处筹钱,连乡下的田产也在托人发卖。

    眼下蔡昭平听了刘铮的话,突然心中一动,冒出了一个念头。于是他故作愁云惨淡的模样,语带凄凉道:“刘先生,眼下的确是遇到了难事。唉!”

    一直从事兽医工作的刘铮在蔡昭平这种生意场老手面前就是个雏儿,听了这话便连忙问道:“不知有什么难事?说来听听,没准儿我能帮上忙。”

    蔡昭平一看有门儿,便跟寺院主持借了一处僻静的屋子,向刘铮说了两广总督衙门要求行商捐款的事。

    他认识刘铮这几个月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