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六百五十九章 青云百年冠诸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五十九章 青云百年冠诸州 (第2/8页)

,下南洋的移民开始从事开采锡矿和农耕,他们在丁加奴种植胡椒,在寥内种植槟榔,生产槟榔膏。五十多年前巴城大屠杀的时候,大批闽粤移民从爪哇逃向了马来半岛。到了如今,马来半岛上的各地华人总数加起来差不多有十几万。wap..OrG

    1793年7月4日,马六甲城,下午三点。

    22岁的曾友亮穿着一身竹布长衫,从位于马六甲河西岸的总督府出来后,脚步匆匆的走过吊桥,直奔东岸的唐人街。半路上遇到熟识的人,也只是略一点头,擦肩而过。等他来到一处飞檐上翘的寺庙前,只见山门上书“南海飞来”四个大字,大门两侧雕刻了一条团龙。白墙红瓦间,燕尾形的屋檐上堆砌了各种神话及动物雕像,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华丽夺目。

    这里,就是在马六甲城扮演着“政教复合”角色的汉传佛教寺庙青云亭,也是历史上东南亚最早有汉传僧人驻锡的道场,它还是马来亚历史上有史可载的第一处观音道场。庙内的主体建筑全部用楠木建成,内外均以生漆涂饰,黑红闪亮。其中正殿里里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左坛供奉的是妈祖,右坛则是关公。在正殿的后面,则是华人甲必丹办公的公堂所在。….1673年,马六甲城首任华人甲必丹郑芳扬与继任甲必丹李为经共同筹建了这处寺庙。一百二十年以来,青云亭凭借着马六甲城的枢纽优势,成为了南洋华人维系汉传观音信仰的中心。

    至于一座佛教寺庙为什么叫“亭”而非“寺”,主要是跟当时筹建的两位华人甲必丹有关。当年马六甲城的华人居民大都是从事海贸和在本地经商的人,在他们看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