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三百二十五章 何去何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五章 何去何从 (第4/8页)

跟老尤他们痛斥那些带清的乡间陋习。可是这种事在民间实在太多了,自己在扬州的时候只是个穷书生,又能怎么样?

    汪中之所以愿意当小学校的副校长,其实还是想跻身北海镇的官场。读书人嘛,总有抱负。前些年他曾做过一篇《吊黄祖文》,意欲为长期以来负有杀害祢衡恶名的黄祖昭雪翻案。

    话说后世人皆痛惜称衡之才而谴责黄祖气量狭小,汪中却认为祢衡此生能得到黄祖的赏识,获此知己,可谓死而无憾矣。汪中认为,像黄祖这样因杯酒失意的顷刻白刃相加的事情,是世间常有的,不单只此一例,是出于朦胧意识下的一时激愤而产生的错念,可以理解。然而黄祖能冲怀远识,诚心实意的欣赏祢衡的才华并礼贤下士,才是更为可贵的。

    “余束发依人,磋跄自效。逮于长大,几更十主。何尝不赋鹦鹉于广筵,识丰碑于道左?而醉饱过差,同其狷狭。飞辩骋辞,未闻心赏。其于黄祖,犹得其恶而遗其善焉。”

    这正是汪中内心的真实写照,他的性格、才华、遭遇皆与称衡相似,而所遇之人尚不如黄祖,只有黄祖之弊而全无黄祖赏识人才的长处,大有恨不遇黄祖之意。

    由此可见汪中对伯乐知己的渴求,其内心的孤独苦闷可想而知。当初赵新托沈敬丹请他时,汪中之所以敢来,就是想看看赵新是不是自己苦求的那个伯乐,哪怕是反贼他也认了!

    可来到北海镇后所见所闻的一切,跟他腹中才华却又格格不入,这让汪中颇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他甚至一度想告辞返乡。

    赵新当初的那番“华夷之辩”的解释让他耳目一新,后来参观过阅兵式后,汪中更惊讶于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