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三百三十二章 诡异的大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二章 诡异的大火 (第4/8页)

,空气阴冷,直到中午时分,大雾才从鲸鱼湾内向四周散去,露出了新建成的码头、仓库和远处整片的木屋。

    和往常的冷清不同,大约过了中午一点,从连接北海镇的大路上驶来了十几辆四轮马车,一直到了鲸鱼湾的码头才停下。

    码头上的工人只看那硕大的车厢外形尺寸,就知道这是用于北海镇内各地的载客马车,一次可以坐16个人,也算是北海镇第一代公共交通工具。

    说起四轮马车,很多人喜欢谈论的转向装置并不是四轮马车存在的先决条件,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四轮乃至八轮车,只不过因为那时的法定运载重量上限和速度上限(载重1.5吨,日行75里),使得四轮车的运载效率并没有那么高。

    到了宋明时期,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四轮车一样存在;《清明上河图》里就有,不过是两头牛拉的,行驶速度缓慢,普及度并不高;实际上同一时期的欧洲也一样。

    这玩意的普及和发展是依托于两样东西,车辆的减震手段和城市道路的平整度。

    当然了,马匹的价格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中国古代因为马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极大的制约了马车的发展。明代万历时期,跟蒙古人互市平均每匹马是7两多白银,而到了内地,民间交易价格就翻了三倍。

    北海镇到鲸鱼湾的道路是今年初冬时才完工的,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面和橡胶轮胎,使得四轮马车成为了必要的交通工具。

    不是说最先进的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用的才是最好的。

    实际上汽车运行的背后需要一大堆的技术作为支撑,而眼下北海镇还不具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