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六百一十五章 巴城三大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五章 巴城三大事 (第3/9页)

真正好用又透气的都是丝织品,也叫丝罗帐;贫苦人家别说用了,见都没见过。再说了,穷人的身子哪就那么金贵呢,被蚊子臭虫咬两下那不是很平常?

    然而现在军管会的大老爷们说了,不行!睡觉必须用蚊帐,谁要敢偷偷藏起来不用,扫大街,告发的奖励5枚铜板......

    之所以会免费发蚊帐,还是考虑到本地大多数华人的收入水平。荷兰人统治时期,对所有来巴城的华人收取“入境准字费”43.5钫(一钫是40枚荷兰铜币),另外还要按月收取人头税25~35钫不等。要知道渡海而来的华人大都是穷困潦倒,不得已才出海谋生。结果到了巴城一下船就得给12.35枚西班牙银元,合八两七厘白银。

    虽然荷兰人一降再降,但付不起而去借贷的大有人在,由此也导致辛苦好几年,连欠债都还不清,更别说娶老婆了。另外在本地种植园工作的华工一年到头都见不到现银,只有在离开的时候,才能根据账簿记录提现银,所以手头也是没钱。

    当然了,对于那些有钱的富户,军管会这里也提供了不同颜色和款式的蚊帐,想要得掏钱买!

    除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军管会还要建立巴城的公共医疗系统。本地的荷兰神父在战后都被强制驱逐,洪涛索性那座荷兰人大教堂改成了医院,一方面对儿童和重症患者进行隔离救治,一方面又对江阿生和几名本地坐堂医生进行了初步培训。

    如此一连串手段使下来,过了半年,整个巴城的卫生状况逐渐变好,水源污染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再加上大量特效药的使用,极大的降低了疟疾在巴城的致死率。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