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六十三章 来自扬州的商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三章 来自扬州的商人 (第6/8页)

去了,想必那汪家也就不会再来纠缠了。”

    “一会我会叫绿筠端些水来,你先休息一下,其他的事等我回来再细说。”沈敬丹所说的绿筠,就是他在长崎所找的倭国小妾了。

    “爹可是要出去?”阿全问道。

    “嗯。要找人谈些事情。我先走了。”沈敬丹说完,便转身离去。

    阿全回到屋内,关上障门,走到里间,这才坐在榻榻米上,环顾四周,打量着这个新环境。

    阿全,姓沈,单名一个璇。阿全是她的乳名。

    沈敬丹之所以要把自己的这个宝贝女儿悄悄带到倭国来,其实是源于他跟盐商汪家的一笔债务。而这笔债务的起因,就是因为“信牌”。

    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因为来日贩铜的中国商船越来越多,大量铜的外流导致国内铜价倒挂,幕府则规定每年来长崎贩铜的商船数量为三十艘,年限额三百万斤。货船进入长崎港,必须要有信牌,否则不予进入。

    由于贩铜利润巨大,信牌就成了抢手货。而幕府自八代将军吉宗以后,积极地引进中国文化,为此向长崎奉行提出了各种书籍预购要求。于是拿不到信牌的海贸商人们便想方设法为幕府效力,希望拿到临时增发的“褒奖信牌”。

    扬州商人沈敬丹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老兄在三年前弄了一大批生丝和书籍来到长崎,本以为这下幕府肯定会很满意,然后发给自己信牌。

    按照幕府规定,所有商船上运来的书籍需要在船只停靠后立刻运往春德寺或圣堂,刻不容缓的开始进行内容审查。

    很不幸的是,幕府的书物改役在沈敬丹运来的这批书里发现了一本《帝京景物略》。

    要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