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二百一十八章 俘虏大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八章 俘虏大营 (第6/8页)

桶改成的火炉让所有的俘虏都十分惊奇,在这个年代,一般都是在火堆上扣一口大铁锅来保暖。

    俘虏们在地窨子里的铺位也是论资排辈的。北向靠里是上位,当官的、京营八旗武将的一般都住在这里,次一等的住在东西两侧,地位最低的靠近最冷的门口。

    俘虏们的伙食就是玉米面和咸菜,每人每天定量是半斤玉米面(八两),二两腌萝卜。无论是熬粥还是蒸窝头、贴饼子,都是由各屋的俘虏自己做饭。玉米面和咸菜是一天一发,要是错过领取的时间,那这一屋子三十个人就只能饿肚子。

    说到清代中期旗人的生活,其实也没那么骄奢yin逸,个别王公贵族不能代表全体。

    旗人为官者,虽有朝廷的俸银和恩赐,但仍然过着衣衫简朴,为生计奔波的生活,一旦辞职或被罢官,全家生计往往捉襟见肘。要是遇到漕粮不济或饥荒灾年时,其生活也是一样的惨不忍睹。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乾隆时期,很多驻防八旗的旗民也要自谋生路,省吃俭用,为工为教、或是经商,解决了一时的温饱问题。但是这样自食其力的旗人毕竟只占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旗人仍无所事事,靠政府救济,一朝落难,流落街头,乞食为生。

    五号营区的一个地窨子内,来自京营火器营镶白旗的战兵佛标,正在火上小心翼翼的熬着玉米面粥。等粥差不多行了,他拿过一个木碗,捞了稠稠的两大勺,慢慢悠悠的走到正北头的铺位前,放在炕沿上。恭敬的对坐在上面的一个四十多岁的人道:“恩大人,粥好了,请用吧。”

    “嗯。”那个中年人抹了抹上唇的两撇小胡子,抬眼道:“窝头呢?”

    “大人稍等,还在炉子上烤着呢。马上就得。”

    “赶紧赶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