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三百九十一章 俘虏大营的旧相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一章 俘虏大营的旧相识 (第2/9页)

那时起,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才正式成为了清帝国的一部分。

    满清的盟旗制度与另一时空的民族地方自治制度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一方面以承认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和中央权威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以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集体政治权利为原则。

    后人可以瞧不起满清这个那个,但盟旗制度的实行使蒙古诸部再也不能重新联合,化整为零,远比明帝国修长城防御蒙古人寇边更加有效。

    简单的说,盟旗制度就是使原先以部落为单位自由放牧的蒙古人,被严格固定在以旗为单位的小块领地内,不能形成全民族统一的地方政权,也就不可能产生全民族共同的领袖。

    与盟旗制度相辅相成的,就是清廷在蒙古推行的“票照制度”。不光是蒙古人进关需要票照,连各旗之间的人员互动也需要票照进行限制,杜绝了私下串联的可能。

    好的说完了,再说坏的。

    清廷在外蒙最大的问题就是驻军太少,绝大部分兵力都是摊牌给喀尔喀四部承担。与对内藩蒙古较为优厚的政策相比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清廷虽号称“施恩”于喀尔喀免除税赋,但名目繁多、负担沉重的兵役制度是四部臣民在经济上渐渐陷入困境。

    强制性兵役和长年不断的物资征派导致喀尔喀部众的不满情绪逐渐增长,加大了离心倾向,与清廷渐行渐远,由此在巩固边防上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后来沙俄分裂提供了可乘之机。

    视线回转到恰克图。

    在绑架事件结束后的第二天上午,鲁寿山便按照赵新的命令,从团部挑选了一名军官来到了买卖城北门外。

    “站住!再靠近一步就放箭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