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六百四十一章 江流不涌青山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四十一章 江流不涌青山去 (第2/7页)

肚明。

    话说那场发生在明清变革之际,批判程朱理学、推崇经世致用的思潮,其实是儒家内部的一次自我大反省运动,也被后世的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现代化思想文化的萌动」。

    真正的儒学并不守旧,虽然自汉武帝以来就沦为统治者的工具,但它一直在求变,直到空谈心性的程朱理学在元明清三代被正式确立为官方的正统意识,一切就都白瞎了。

    读书的目的只为了科举,科举就是为了做官,而做了官就必要升官发财。被私利收买的知识分子集体沦陷,成为了一群有知识没文化,有rou体没灵魂,只知私利而废公义,既无斗争牺牲又无节cao骨气的精神难民。中华文明最精锐的部分走向腐朽堕落。

    元灭宋,真正的罪魁祸首理学士大夫集团投降元朝;靖难之役,理学士大夫集团迅速投靠;清军入关,以东林党为代表的理学士大夫大规模投降满清;等到了辛亥革命,理学士大夫们换了个马甲,成了三座大山中的两座。

    从嘉靖时期开始,那场以王廷相为开端,至清初才蔚为大观的儒家反省运动,最终形成了气势博大的经世致用体系。其中便包括了顾炎武的「博通贯」、方以智的「质测通几」之学、颜元的「实学、实习、实用」思想、傅青主对先秦诸子的研究、万斯同的《明史》、以及顾祖禹的历史地理学等。

    然而要想实现儒家内部的改革理想,必须要和政治外缘结合。问题是明清鼎革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无不是以反清复明为底蕴,所以这个外缘条件对秉承这一思想的儒者们是完全不适用的,他们不愿也不会被满清重用,所以只能成为学术上的精神领导。

    袁枚装糊涂装了近五十年,本以为这辈子就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