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七十二章 蒐楞吉-青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 蒐楞吉-青岛 (第2/6页)

不敌沙俄军舰的炮火,最后撤出了蒐楞吉岛转战南乌苏里的广大地区,竟发展到了两三千人的规模。

    起义军中以汉族矿工为主,也包括了不少当地满族、赫哲、锡伯等各少数民族。他们转战各地,攻杀侵略者,将南乌苏里地区、兴凯湖和绥芬河之间扫荡几尽,抗俄烽火燃遍了南乌苏里流域。

    而当时的满清朝廷奉行投降媚外的政策,生怕起义军转入内地动摇统治,竟视其为寇仇。

    最终,在清廷和沙俄的双重镇压下,1868年7月,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抗终于宣告失败。四名起义军首领戮尸传首,在中俄交界的长岭子悬竿示众。

    这片辽阔的南乌苏里地区,对满清的皇帝和权贵们,只意味着人参、海参、貂皮、东珠;却浑然不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下面,埋藏着储量惊人的金、铜、锡、钢铁、煤炭、石油等矿藏。无尽的原始森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辽阔肥沃的黑土地,数千公里的海岸线。直到丢失了一百多年后,才引发了众多国人的无尽叹息。

    “现在,我们来了!”赵新如是想到。“既然来了,就绝不会再被抢走!”

    雷神号驶过蒐楞吉岛外海,这次航行的路程也就走过了三分之二,再有一会就可以看见西拉河的入海口了。

    一个小时后,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雷神号在西拉河口的外海上停船下锚。

    “赵新,你打算给我们这个新的城市起个什么名字?”船长室里的刘思婷突然好奇的问道。

    “北海。”赵新喃喃道。“这里才是真正的北海。”

    “也对,什么狗屁日本海!这里是我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