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六章 都惦记上李朝了 (第5/7页)
而不为。 其实在福康安看来,庆桂在军事上一味的采取防守策略是不行的。对付北海镇,就得不停的攻,即便是用人命填,也得把赵新的人马耗掉。吉林将军府现在所辖兵马数万,采取守势纯粹是空耗朝廷钱粮。对付北海镇就得采取打了就走的策略,不停的采用袭扰战术,逐步消耗对方的兵力。等赵新的兵源跟不上的时候,再攥起拳头出击。 问题是八旗的丁口拢共才十几万,真要照福康安这个打法,不知各地满城得有多少家戴孝;而来自八旗内部的抵触也无法让他这么做。所以要想灭北海镇,就必须动用绿营;大不了一边打一边征兵。八旗满蒙汉都算上总共才五十多万人口,汉人可是有亿万。 他这次从福建北上进京陛见时,向乾隆提出了一个新的用兵方案,这也是他这两年冥思苦想的结果。 以李朝北部为基地,以图们江为天然防线,从山东走海路或是从山海关走陆路。征发江南沿海的商用沙船向清军提供补给,也就是从牛庄运抵李朝北部。这样一来,清军的后勤补给线就短了不少。 乾隆对福康安的计划经过深思苦想,又连续几天反复和军机大臣、大学士讨论,最后决定采用这个方案。实际上乾隆也明白,要想消灭北海镇,光靠八旗的力量是不行了。要是把八旗拼的差不多了,万一汉人再乱起来,大清恐怕就真悬了! 所以当福康安向乾隆请求带杨遇春出关,乾隆当场就同意了。 至于李朝是否反对,乾隆和一众军机大臣没人在乎。自从一百多年前的“六使诘责事件”后,李朝还是很听话的,叫做什么做什么,丝毫不敢有所非议。当然了,好处还是要给一些的。 说起“六使诘责事件”,当年可是给了李朝君臣重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