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九章 和中堂的难言之隐 (第4/8页)
州和恰克图两个口岸;这几年恰克图贸易还停了。 因此,满清的财政收入只能以田赋为主体。可是,“永不加赋”、“摊丁人亩”、以及关内荒地开垦殆尽,使得田赋的征收成为定额化,每年就这么多钱。 这两年朝廷又到处用兵,关外、西北、台湾、安南、藏南,战事频仍,财政极为吃紧。可是由于“国家出入有经,用度有制”的祖制,每当乾隆要用钱的时候,和珅就只能从别的地方想办法。崇文门税关、盐商、十三行、铜矿、议罪银,也就是这些。 所以几年前当他听说赵新派人在蒐楞吉岛上挖金矿,和珅恨不能发兵给夺回来。这也是他极力赞同朝廷购买风帆炮舰,并鼓动乾隆答应的重要原因。 除此以外,即便是和珅都没有意识到,乾隆时期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也是财政吃紧的重要因素。 清廷官员的眼里只盯着粮食价格,吃不饱饭是他们最关心的,然而一旦粮食价格平稳,他们就认为风调雨顺。 事实上由于整个乾隆时期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市场流通中的货币过多(通货膨胀)、国家粮仓储备充足,使得物价涨幅年年升高,老百姓的生活负担愈发沉重。 白银大量的流入,使得中国的银钱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白银大量流入的同时,清廷投放于流通领域的制钱数量同样大幅度增加。白银和制钱数量的增加使得“钱贱物贵”的现象持续不下,这对老百姓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历史上从嘉庆时期开始,西方人通过鸦片使白银大量外流。虽然钱少了,可物价却没降,官府征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