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257 往事 (第3/5页)
,就不是将戎羌击败的问题了,而是要想办法将其全部歼灭。 彼时的戴鸾翔从来没有握住过那么大的优势,正是志得意满、踌躇满志的时候,于是他从各地调集军力,凑了足足有五十万人之中,并且以野驴岭为中心,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口袋,就等着达利可还耐不住性子、丧失了警惕心,一头就往口袋里闯。 这样就能将戎羌的全部精锐一举歼灭,这一仗打下来,可以将困扰大齐朝上百年的边患一举平定,至少也能打出五十年的和平。 然而达利可汗也不愧是人杰,虽然本身的困难也不小,但死活就不上当——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戴鸾翔面前露出破绽,却始终都没有把自己的要害全部暴露出来。 这时候,其实戴鸾翔只要随便抓住一个机会,大军压上猛攻一阵,就是一场大胜利,但是这时戴鸾翔考虑的是“毕其功于一役”,寻常的小胜小败,根本就不放在他的眼里,始终在耐心的等待一个最后决战的好机会。 然而带戴鸾翔有耐心,皇帝的耐心却不多了。 前线集结了五十万部队,每天吃、喝、拉、撒耗费的银子就将近十万两,却迟迟不见戴鸾翔有发动进攻、结束战争的迹象。 皇帝的确急得心急如焚,然而出于对这位海内第一名将的信任,这时的皇帝倒还能够沉得住气。 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朝廷里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魏国公、三道节度使戴鸾翔拥兵自重、手握重兵,但就是不与戎羌决战,图谋甚不可问! 这种恶意的揣测原本就十分没有道理:要是戴鸾翔真的图谋不轨,那他手里已经掌握了那么多的军队,并且朝廷腹地已经空虚,他又何必在戈壁滩上喝风吃沙子呢? 还不赶紧麻溜地率领大军打朝廷一个措手不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