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2章 都料匠 (第3/6页)
老实的男子说道,“他也是刻书世家出身,是刻书魏家的人。也是国子监和雇的民匠,转年就可以到我们佳士得行来了。” 宋朝因为没有社会化的职业教育,所以职业世袭还是主流。师傅教徒弟,难免是要留一手的!爸爸教儿子,才会毫无保留。 所以一门手艺不干上几代,别人是不会相信你有真本事的! “二位都料,坐下说话吧。” 看到两人落座,武好古点点头,继续发问。 “二位读过书吗?” “读过的。”看着挺老实的魏四海一笑,“干刻书行的,不读书可不行……实不相瞒,小底年少时还进过府学,考过一次发解试呢。” “进过府学?”武好古心说:书念得比自己(魂穿前)强啊! “怎么不读下去?”武好古又打听道。 “大官人,开封府手艺行里都是这样的。”魏四海苦笑道,“一次发解试不过,就得去学本事了。” 本朝工商地位高于前代,是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工商户对于科举考试通常没有小地主那么执着,不大会没完没了考下去,通常一次不过发解试也就算了——这大概也和开封府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有关,若是在乡下当地主,有个两百亩,一年收个二十缗(相当于)的租,就能维持一户“士大夫地主”躬耕生活了。 当然了,这也和以道德文章为取士标准的科举制度下的“低成本教育”有关。 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不是高成本的精英教育,而是低成本的“普及教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