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钢铁大亨_310、一路向西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10、一路向西七 (第2/4页)

人背肩扛,就极大的加强了机动性。

    这个设计大神太厉害了,他特地说明这主要是考虑到山地作战的需要。

    后期杨凡要是到辽东去打建奴,部队确实需要可以在山林地带灵活运转的轻型火炮。

    从历史上看,这种炮的射程一般在四百八十米左右。

    杨凡的炮,因为采用了钢材,强度加大,加长了炮管,可以多装药,射程提高到750米。

    为了提高射程采取了很多技术,包括在球形铸铁实心弹的上面装铅制弹带,用来在发射时变形堵住炮弹和炮膛之间的缝隙,防止漏气。

    在霰弹上,采用了二愣子从现代收废品收来的小钢珠。

    一发霰弹足足有一千个小钢珠。发射时可以打出三百米长的扇面,用来横扫骑兵和步兵。

    为了提高发射速度,弹药直接用丝绸包裹好,做成定装弹药。使用时,炮兵从木箱中拿出就行,不用称量火药,直接往炮口里塞。

    射程也不需要调节,因为就是短程炮。一般都是直射打击五百米内的敌人。

    如果一定要调节射程。那就根据需要,用几个小型的发射药包,同时调节炮口俯仰角度,就可以精确的调节射程。

    丝绸在大明不算便宜,但是丝绸有一个好处。就是完全可燃,极少有残留。

    如果用纸包装弹药,火铳大概三十次发射就要清理枪膛。火炮大概五十次左右就要清理炮膛。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停火可不是闹着玩的。清膛的时间越长,对战场越有利。

    谷桭为了提高射速还有一个拦路虎,就是炮管过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