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元月菩萨度(07) (第9/9页)
使用毒气弹掩护杜聿明部突围,并以甲种弹掩人耳目。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始末》一文中回忆:「我想突围也无望,但限于蒋中正的命令,又有董明德来,不能不敷衍他一下」。 于是即找第三处处长邓锡洸来商讨,拟定陆、空协同放毒突围的计划。董说:「黄兵团这次用了毒气弹,部队被消灭后,共军即广播出来。放毒是违犯国际公法的,所以这次决定以空军放毒,掩护你们突围。规定毒气弹为「甲种弹」,其他弹为「乙种弹」,计划中只写甲种弹、乙种弹,而不写毒气弹。 我(杜聿明)问董:「用的什么毒气?」 董说:「催泪性的。」 我(杜聿明)说:「这有什么用?为什么不用窒息性的呢?」 董说:「窒息性的太严重,还不敢用」。 施洋认为,之所以国军「窒息性」的「不敢用」,除了顾忌其威力之外,可能是因为国军战术素养低下,无力大规模实行化学作战所致。 实际上根据战后中国共產党解密档案显示,徐蚌会战最后阶段,杜聿明给南京电报要求投放20万隻防毒面具,以放毒率部突围。 但是电报落到李克农领导的中共华东局社会部在国民党联勤司令部共產党间谍人员手里,共產党间谍拖延缓办,杜聿明一直未收到空投防毒面具,对甲种弹导致投鼠忌器,以致全军覆没,自己束手被俘。 役后,国军用于发射化学弹药的化学炮和防化设备均被解放军虏获。 1949年1月11日,蒋见此败局,「决在蚌埠临淮各留一个兵团,构成据点留守,掩护撤退,馀部皆络续南撤。」。李延年第六、刘汝明第八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徐蚌会战结束,解放军佔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