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都能听到我的心声_第364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4章 (第2/3页)

高往椅子里塞一塞。

    老皇帝现在懒得去关注永昌侯了,他往桌后一坐,双手撑起下巴颏儿:“说说,都有谁?”

    徐景星竹筒豆子那般全部倒出来——他确实对此门儿清,因为他就是位属甘州西安的候补知县!

    老皇帝对此,只有一个字:“查!”

    锦衣卫指挥使捧着册子,一个个把名字记下来,如果哪一个被许烟杪在心声提了有没有做过,便在那些名字下面打圈或打叉。

    问完这个,老皇帝又看向第五昂:“童子试这又是怎么回事?”

    第五昂早已打好腹稿:“陛下可记得八股文?”

    老皇帝淡淡“嗯”一声。

    那是前朝中后期那会儿的事情。科举从开创到如今,已有千年,制度从粗糙到成熟,上升渠道确实完全打通了,但科举该出的题也都出得差不多了。

    ——四书五经就那么点内容,可以说,千年里,每一个字都被反复考过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答题时夺得考官的青睐,考生们的引用直往标新立异方向狂奔。

    从史书到六子,从佛经到道藏,再剑走偏锋一点,直接自己编一句名言说是某某说过的……当然,这仅限于平日里阅读量广的人,更多的是从小到大只读四书五经,别的看都不看,因为“考试不会考”。

    在前朝中后期,科举世家已经总结出来一套学习规划了:

    八岁未入学之前读《性理字训》。八岁之后:先读《小学》,而后是《大学》,再然后是《论语》《孟子》《中庸》《孝经刊误》,紧接着是《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春秋》并《三传》;十五岁后再读《四书注》《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这些。

    只要从小到大按照这些来学来背,基本不用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