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游戏_第4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节 (第6/10页)

词黄钟大鼎的唐宋时期,诸多千古佳句多以“借物咏志”为主题。简单来说,由描写宏观景物开篇,再经过微观情景逐渐代入个人感情收尾。这是典型的“由大及小,由小入情”的三段式诗歌创作手法。

    崔颢的《黄鹤楼》更是此中佳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黄鹤楼传说”为切入点,体现了作者对于仙人驾鹤而去的向往,以及“空余黄鹤楼”的惆怅。

    可是,蹊跷之处就在这个“空”字上面。试想崔颢登黄鹤楼,宾朋甚众,饮酒作诗,那么多人,怎么会“空”呢?这完全不符合逻辑。

    由此联想,“空”字的含义是什么?很明显在说明,除了“仙人黄鹤”,凡夫俗子皆不是崔颢所关注。

    中国自两晋始,历经隋、唐、宋、元、明六个大一统朝代,虽然执政手段各有不同,文化发展程度和方向也各有千秋,却暗藏着一个共同的相似点。

    那就是——上至君主,下至庶民,无比痴迷于成仙。

    尤其唐宋两代,用句玩笑话来形容,那更是“全民修仙”的年代。

    再结合此诗的前两句,证明了崔颢登黄鹤楼的目的,是为了“寻仙”。或者说,他是来黄鹤楼寻找某种可以成仙的物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此诗第三、四句。唐宋诗词大家,对于文字极为推敲,一首诗或长或短,极少出现重复的文字。

    而崔颢在寥寥二十八个字里面,却用了三次“黄鹤”,两个“空”字,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当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多为语气助词,与《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