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118节 (第8/10页)
至想好了细节,正在同杨令昭讲解:“……边关之地我亦是待过,那边学风堪忧,御史台递交回来的核准也让人精心。我想的是,一时让边关的孩子和年轻人在全无风气的地方钻研四书五经,他们一没有合适的师傅,二也缺少崇文的风气,不如取个折中的法子。” 听过卓思衡一番独辟蹊径言论的杨令昭早已是拍案叫绝道:“这简直是太好了!要知道边关民风剽悍人皆尚武,我那边好些军中新卒,都是本地所纳。但每年苦于军中寻找文吏、匠作和医者,真是要派人去走各处地方,招揽民间人士才可勉强尚足。而这样的人兵部也是紧缺,一向只紧着禁军,我们哪有得着?若能让有些存了习文志向的和稍微断字的那些孩子跟着吏学的老师求学,那是不能更好了!” 这是卓思衡打算建立的第一所吏学分校,没有比军治关更适合的地方了,眼下杨令昭又有远见和执行能力,由他和自己一并牵头更是再好不过。而且由帝京皇帝选派优秀吏员和教习去到军治监教授军中文吏和职官技术知识,皇帝更是乐意见得自己影响力朝更远处延展,虽只是下层的军士,可还是触手可及的权柄朝一处使劲儿。 但也不能cao之过急,两家要是有结亲的意思,立即去上议此事一来恐皇帝见疑,二来可能为人所利用攻讦。 他得想个更圆滑的办法,再等些时日。 至少要等到悉衡考完科举,再成了亲,徐徐图之,方能称之为长久之计。 第162章 礼部贡院解试只开其中一院,虽不比省试汇聚天下英才隆重,却也肃穆异常,连微黄尚碧的秋叶都平添了肃杀气息。 参加中京府解试的多为京畿官宦人家子弟,故而相送阵仗十分了得。各家各户都得三四辆马车,少也有一两辆同行护送,家丁护院成群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