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16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166节 (第8/13页)

殿侍是无品杂阶的小武官,地位卑微。池浩这些人名义上属于三司,常年运货,不过实际上归地方管辖。杜中宵是转运判官,虽然是京西路的,管不到他们江南西路,但上面可是对着三司,池浩如何敢怠慢。得了消息,急急穿了公服,从渡口坐船到了铁监。自有公人领着,一路到了刚刚建好的冶铁的地方。

    这里搭了好大一个棚子,里面一个巨大的炉子,高两丈余,上细下粗,宽处径丈余。这冶炉实在太大,仿佛一座山一样,人显得极是渺小。

    杜中宵跟苏颂等人站在炉下,看着匠人从炉口向里面装料。这高炉当然已经试过了,这些日子一共冶了三炉,经过了许多修改,从今日起就正式生产了。到这个年代,高炉冶铁已经一千余年,各种技术已经成熟。这处冶炉,是照着相州那里的高炉建的,趋于保守,杜中宵并没有做什么修改。其实因为使用焦炭,硬度增加,炉子可以建得再大一些。不过这是第一座,一切以稳妥为主。

    上前见礼,池浩站在杜中宵等人身边,看着周围的人忙忙碌碌。这里的一切实在太过壮观,让人身心震撼,没有人说话。

    昨夜已经点火,此时炉子早已烧热了,正在装焦炭。装料口太高,使用人力搬运太过艰难,从料堆建了一条输送带。旁边五个壮汉,骑在一座木马上,卖力蹬着,一起转动输送带。这些人就是前些日子学习不好的,只能来做力气活。两班轮替,每隔一个时辰换一次。

    输送带上分了一个一个方格,从装料的人前走过,装料的人用大铁锨填满。方格是用来计算料的分量的,简便易行,省了分类称重的麻烦。冶铁炉一旦开炉,就昼夜不停,一直到炉子寿命用尽,停炉冷却之后重换炉衬。依相州那里的经验,这炉子应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