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191节 (第1/15页)
听杜中宵介绍了营田务现在的情况,张昷之道:“现在有一桩难处。营田厢兵以前多是拉纤,不事稼穑,很多人只怕连五谷也分不清楚。让他们开田种稻,只怕到时不知农事,种得不如人意。” 杜中宵道:“前年在唐州开田的时候,已经碰到过了。从那时起,营田务便就设了农师,自己编了册子。除此之外,各州县的营田务都允许本地百姓投充,到时可以教导。” 说到这里,杜中宵吩咐一个吏人,去取了几本册子来,交给张昷之。道:“这是营田务编的关于农事的册子,如果学得好了,可以做农师。官府分给职田,两税之外免役,每乡一人,隶劝农官。” 张昷之点了点头,随手翻看册子。 农师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曾经在天下广泛设置,每县均有。后来随着里正、耆长、乡书手等乡里职役的完善,从路级到县级官员均带劝农,便就废罢了。因为那时候的农师,主要职责是指导生产、开垦荒田和劝田耕种,多是乡间老农,并没有研究发展农业技术的职责。官员带了劝农,他们就没了存在的必要。 营田务设的农师,以教材,要考试,以研究与推广农业技术为主,劝农为其次,职责已经不同。待遇与以前的农师相比,多了职田一项,实际就是报酬。职田是附属于职务上的,不属于私人所有,也是免税的。谁做农师,这就是谁的收入。除此之外,农师只交两税,其他差役全免。 这种待遇说不上多高,但对于乡下的小地主,足够有吸引力。乡下的读书人,便如以前杜循那样耕读传家的,多不愿意担任里正、乡书手等并役。但农师不同,且耕且读,正适合他们的定位。 张昷之看手中的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