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221节 (第3/16页)
,只是说起来,总有些谈不到一起去,便都避开。韩绛接替杜中宵提举京西路常平一职,明显已经走在了他的路上。王安石则一直觉得自己历练不够,政治和思想上有许多困惑解不开,宁愿在地方为官,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不追求升迁。这一两年,先是文彦博,后是欧阳修,都曾举荐王安石入京,或为馆职,或做朝廷官员,都被王安石拒绝了。 很多时候杜中宵都佩服王安石,不是他的态度,而是他的自信。一次次拒绝升官的机会,不是他不想升官,而是有自信,终有一天将执天下大权,做前所未有的事业。对于政治,他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官场,他有自己的规划。觉得自己未到那一步,宁愿在地方多待几年。 饮一杯酒,王安石道:“自淮南路设常平司以来,副使分司庐州,着意学待晓在京西路所为。舒州大州,兼管蕲州和无为军营田。常平司管下,州城和治下各县均开设商场。待晓在京西路所为,现在淮南路都学来,一一都要做上一遍。这几个月,又有意学这里发常平司钱引,遍设储蓄所。王知州看重,命我做这些事情。此次前来,正要向待晓请教。” 杜中宵道:“正好,这几日我正把这几年你说的事务,一一条列整理,以供朝廷参考。那便在樊城多待几天,我们一起做这件事,岂不正好?” 舒州知州王琪,是杜中宵等人的同年,庆历二年的榜眼王珪的从兄。有这一层关系,对王安石着意栽培,很是看重。州中主要政务,一向都是王安石打理。 杜中宵在京西路的成功,朝廷有意推广,到淮南路提举常平的是李参。李参恩荫出身,本人长于吏事,曾任转运使,依资序不该再任常平司这样的路级监司,可见朝廷对此事的重视。此时的政区,在长江中下游是划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