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212节 (第11/13页)
,不是代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朝中皇帝和大臣的意见,杜中宵当然不能违背。 这就是禁军和厢军的不同,虽然在西北,帅臣的意见都是乡兵、蕃兵比禁军好用,但武将的职官却是跟属下禁军人数挂钩的。地位决定带多少禁军,其他兵马不做数。 一军五万人,完全就是一路之兵,杜中宵也觉得这个数目太庞大了些。但算来算去,如果把军定义在一路,也就是武将能够带兵的极限,差不多就是这个数目,不管怎样先把编制立起来。数量再多,就不是常任武将能够决定的,必然是有朝廷派出的帅臣进行统一指挥。这样算来,一军军主,其实相当于现在的沿边一路都部署。再向上,就是经略使级别的帅臣了。 上了茶,几人一边喝着茶,一边议论着朝中对于营田务整顿厢军的看法。普遍意见是,杜中宵定的一军人数实在太多了,这样整编下来,天下还剩几个军?还有一点,就是炮兵和骑兵过多,炮兵能够自己制造还好说,宋朝境内不产马,那么多骑兵怎么去编? 杜中宵静静着,最后问道:“你们既到营田厢军来,以后就是一家人了,觉得朝中说法如何?” 窦舜卿叉手:“回提举,末将官不过都监,带兵不过千余人,万人以上兵马如何,实在不知。” 杜中宵点了点头,对三个武将道:“无妨,这一两个月,你们到编好的军中去,从最基层起,一点一点熟悉。都监带兵千人,其实与现在的一营之兵相差不多。不只是数目,而且是打仗的做法,都是手下兵马列阵而战。至于情报、行军、补给、退却、追敌,都不在考虑之内。以后不同了,这些东西都必须要学起来,不然不能独当一面。军中与以前的编制最大的不同,是营一级列阵而战,之上的层级,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