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23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236节 (第2/11页)

,一律都是轻装,每人一把骑枪,一把马刀。

    过了约大半个时辰,十三郎带了兵马回来,到杜中宵面前叉手唱诺。

    杜中宵道:“来的有多少人?我军伤亡如何?”

    十三郎道:“来敌约三百余人,被击溃后,有一百余人逃了,黑夜里无法穷追。战时我军有两人阵亡,十六人伤。歼敌一百八十三人,毙一百三十七人,俘四十六人。”

    杜中宵道:“伤兵立即让军医治疗,妥善看护。俘的仔细捆了,明天拿到丰州去!”

    十三郎应诺,自去处理伤员,看守俘虏。

    营田厢军的骑兵使用火枪,而且组织严密,岂是蕃落里临时凑起来的骑兵可比的。他们来袭,只是以卵击石而已。不过以前没有遇到,自以为跟普通的军队差不多。

    一夜无话,第二日天亮,大地白茫茫一片,积雪及膝。

    杜中宵全军拔营,向数十里外的丰州去。走了数里,杜中宵转身,只见高大的青冢立在一片冰封的大黑河旁,仿佛上不远处阴山的倒影。

    红日初升,日光洒在青冢上,积雪映出绮丽的光彩。

    这位出塞和亲的女子,古人所感叹的,是她出塞的艰辛,还有最终不能身回故国的遗憾。感叹她身赴万里,不负汉家朝廷,汉家朝廷不让她身老回国,终是对她有愧。而后世的人们,则称颂她是民族和睦友好的象征。杜中宵想来,民族友好要靠一个弱女子远赴万里,食不甘味,零落数十年,最后还要接受那些汉人绝不可能接爱的习俗,最后不能身葬故国。这样的友好,对于民族过于廉价,对一个女子,则过于苛刻。真正的友好,应该不是这样能换来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