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元芳开始_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能让无敌的林义勇上场,还不是将辽人彻底击溃的时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能让无敌的林义勇上场,还不是将辽人彻底击溃的时候 (第2/6页)

米左右,再往上就要出现高原反应的那条线,只要古代还处于农耕文明阶段,那么长城也必然建在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

    因为再往北边,降水和温度达不到作物生产的要求,农耕文明的那一套生存方式就不管用了。

    这是必然的分水岭,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中华民族的祖辈们将长城建在这条线上,不是机缘巧合,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适应出来的自然规律。

    而契丹人占据燕云的一百七十年,当然不可能在自家的地盘内,修建一条挡着自己的长城,而是能破坏就破坏,因此李彦接手后,选择重新修建长城。

    他考虑过后世的明长城,但根据现阶段的财政,先在关键位置选择夯土墙,后面再以青砖砌墙。

    或许有人觉得,没有那种高大耸立的青砖长城,如何抵挡外族入侵呢?不是一翻就进来了么?

    这点不必担心,农耕民族的稳定性与文明性完暴游牧民族,反之游牧民族的利器是马匹和骑兵,而长城主要防范的,不是外族的人,恰恰是外族胯下的马匹。

    夯土墙确实难以阻挡人的攀登,但大量的马匹就过不来了,那种极速狂奔,四蹄飞跃过障碍物的,只有千里马甚至狮子骢这种灵兽才能办到。

    从这个功能上,可以将长城看成一条永久性的拒马桩,或者一条反向的壕沟,而坚固性方面,由于用的是夯土,把土极大力地压缩,往往比石头还要硬,真的不是随意打破的。

    当然,真要从某个点突破,肯定也能办到,但如此一来,长城就能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