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1 (第4/4页)
对这个实在在意的话,我就改改,尽量符合当时的历史。 转一份来自李世民吧的资料,作者奔跑的瞌睡猪,目测应该算是比较齐全。 唐时的称谓 1、对皇帝的称呼 唐代称呼皇帝,较为普遍的叫法是“陛下”和“圣人”,这个圣人应用最多的地方应该是皇帝去某个地方,进去的时候下人大声通报“圣人至!!!”而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皇上驾到”“万岁爷驾到”等等的, 而“主上”、“大家”在称呼皇帝时也经常使用。至于什么“皇上”“万岁爷”“父皇”之类的叫法不是意yin出来的就是明清以后才出来的词。隋唐时对皇帝也可称“至尊”。这个叫法不是当面叫皇帝“至尊”,一般用在皇帝不在时的叫法,比如两个大臣在谈论皇帝某某事的时候可以用“至尊怎么怎样的”这个说法在资治通鉴里也有多处记载。 2、对官员的称呼 唐代称呼官员,较为普遍的有三种叫法 一是“姓” “官爵”,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称,比如刘某人任职“散骑常侍”,往往只呼为“刘常侍”,姓赵的“兵部尚书”和姓钱的“礼部尚书”都被称为“赵尚书、钱尚书”,姓王姓李的“司勋主事、考功主事”被叫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 “公”之类的尊称,应用广泛,民间可用,官场也可用。比如见了房玄龄说“房**好”,见了魏征说“魏公万福”, 三是“姓” “官名别称”。比如唐人称县令为“明府”,于是张县令、李县令会被叫为“张明府、李明府”,中书舍人和门下省高官都别称“阁老”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