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_第165章 兴官营铁厂,刘鳞长进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5章 兴官营铁厂,刘鳞长进谏 (第2/6页)

养,那损耗同样很慢。

    另外,大明初年吏治较为清明,官办铁厂贪腐少,收取民间私营铁矿、铁厂的课税效率也相当高。

    最后,再加上大明初年铁的用处就那么些项,对外商贸也不发达,甚至是没有。

    以至于在洪武十年左右,全国十几处官办铁厂及铁课所得铁就远远超出了国家所需,从朝廷到地方都有不少铁料寄存。

    其实在洪武、永乐年间,大明收到的粮食也有类似这种中央、地方都有积存的情况。

    但粮食是人乃至牲口每日所需,大明总有地方发生灾荒,总有人吃不饱,只要朝廷调配得当,总不会让太多粮食烂在仓库里。m.

    可铁料就不一样了。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古人也是知道铁矿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了就没有了。

    其次,铁料即便放眼整个大明,用处也就那么些。

    几乎不会出现这个地方铁多了,那个地方缺铁,调配一下正好用掉的情况。

    再加上铁料保存不易,很容易锈蚀。

    这一锈蚀掉不说等于全没有了,却也是白炼了吧?

    面对这种情况,大明朝廷采取的办法是——

    在朝廷缺少铁料时,才会让官办铁厂在矿区附近炼铁;如果不缺少铁料,就任由百姓在原属于官办铁厂的矿区挖矿、炼铁,且只需交纳十五分之一的课税。

    需要说明的是,明朝直到张居正变法,税收都是以实物为主的。

    粮税就收粮,铁课自然也就是收铁料。

    太平时期,不仅人口迅速滋生,民间铁业也发展很快。

    如此,即便是大明朝的官办铁厂一直不开工,仅从民间收取的铁课,所得铁料便远超过朝廷所需。

    朝廷年年通过课税收到的铁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