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之国_第401章 火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01章 火炮 (第4/4页)

相差不多,不是越大的炮越好?”

    宋炎道:“此事镇抚吩咐得明白,必须要能随着大军行进。我们现在的车,大车就是三匹马拉着合适。三匹马的车,拉两千斤已经不少,再多就难拉动了。”

    三匹马拉的车,或者叫三套马车,在中国是中间的一匹驾辕,两边各有一匹马帮着拉。行进一段时间之后,把中间驾辕的马换到旁边,旁边的马换到中间来。如此循环往复。

    这是中国两轮马车的特点。驾辕的马不但有牵引力,还要承受车的一部分重力,特别劳累。换到旁边之后相当于休息,把旁边的马换进来。这样可以不用休息长途行进。

    欧洲的四轮马车则不同,三匹马都是利用的牵引力,换了位置用处不大。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从苏联引进了三套马车。到了中国之后,把四轮改成了两轮,车的载重提高不少,而且可以长时间工作。

    四轮马车可以提高舒适性,但大部分情况下,载重是远低于两轮车的。如果是运货,当然是用两轮车较好。如果拉人,则是四轮车更好了。

    宋朝的大车有太平车,有四轮的,也有更多轮子的。这是大车,而且大多不用畜力而用人力。长途动货的车辆,多是两轮。

    这个道理非常复杂,三言两语很难解释清楚。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比如以前农村常用的独轮车,运的货物较重时,会把推的一侧装得较重。为了更加轻松,会在车把的位置拴一条布带,挂在推车人的脖子上。这条布带叫车襻,是一种常见的农具。

    为了适应这种两轮马车,王宵猎下面的车辆,最多就是三匹马,再多马就不好布置。一匹马拉的车载重不超过一千斤,三匹马则是两千斤。安化军的天汉之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