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_第136章 应天牡蛎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6章 应天牡蛎贵 (第3/4页)

是有所预料的。

    这毕竟关乎东宫的进账和用度。

    所以朱标也算过。

    一艘船的漕运费用约莫百两,这一趟就是一千两的成本,还不算海产收购的成本。

    而那些攀附在海产坊市,替常升加工的泼皮们,一月也需约莫一两银子来满足一家老小温饱,此外还要交商税。

    一来二去。

    即便常升想出了用便宜的海产替代冬日果蔬的办法,即便以卓绝的厨艺拔高了它们的身价,其中的利润也分摊的差不多了。

    至少在水产坊市兴旺之前,朱标原本都不指望还能从好汉楼分银子了。

    常升也不瞒朱标。

    作为好汉楼的实际大东家,朱标只要想,自然有权看账本,海产的利润对他是没有秘密的。

    “这些剩下的壳,泔水都是边角料,不值钱。”

    “海产本身的利润就已经足够丰厚了。”

    “所有的海产,我都是按一斤一文钱的价格来收的,算上那些水师从渔民手中代收和自己出海捕捞的成本,一趟也不会超过一千两银。”

    “算上漕运和海产坊市的用人成本,一月一趟的总成本大约就是四千两银。”

    “而如今这牡蛎一个的利润就不止十文。”

    “按一斤一个算。”

    “六船的生蚝便足以抵扣所有成本。”

    “剩下的海产搭配蔬菜和火锅,以及好汉楼的名头,大约还赚个四千两。”

    “之后每多一趟海产送达,如能全部售出,便能赚足六千两银。”

    “按一个月四趟记,扣除商税。”

    “一月大概还能赚个两万两银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