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7章孔子的生平事迹 (第4/10页)
经过孔子因材施教的悉心教导,这些经历、资质各不相同的弟子大多都成了才,并且形成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样蔚为壮观的成果。为了纪念孔子的为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后人将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几乎所有的士人学子都成了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甚至远播海外,对东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未完,请翻页)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当时中原各国的政权被卿大夫占据,进而又落入大夫的家臣手中,各国因权力争夺而爆发的内乱此起彼伏。晋国在卿大夫的把持下,常常向东方挑起战端,而南方又有残暴好杀的楚灵王屡次北侵。鲁国是既小又弱的国家,而且又靠近大国齐国,地位十分尴尬,如果依附楚国则会得罪晋国,如果依附晋国,楚国又会前来讨伐,如果稍稍放松对齐国的防备,齐国又会侵犯鲁国的领土。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踏入了仕途,孔子的第一份职位是委吏,也就是主管仓库的小吏,后来又做过主管畜牧的小吏,可以说孔子官场生涯的起点并不高。不过,机会在他三十岁的时候悄然到来。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景公与晏婴到鲁国来访问,此时孔子在鲁国已经颇有声望,还收了不少弟子。齐景公听说了孔子之名,便特地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并举出秦国的例子问:“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孔子说:“秦国虽然是小国,但国君胸怀大志,虽然地处偏僻,但行事方正,善用人才。秦穆公与百里奚倾谈三日,听取为政的道理,有了这样的国君,取天下也不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