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42章 识时务者 (第2/7页)
湖卖艺,也有许多人出去给人卖艺,当然靠着运河和海。也有许多人便出海打渔或者给人跑船,也有人在运河上拉纤。 李庄家穷,以前没田没地,便只能在运河上拉纤。到了结冰后,便也干点别的活计打点短工混饭吃。 虽然肩背上全是拉纤留下的老茧,可日子依然过的苦哈哈。 打大汉朝建立后,长芦的盐场也归由皇家经营,采用了新式的晒盐法和提炼加工之法后。长芦盐场只需要更少的人,就能晒出更多的盐,炼出更好更白的盐,甚至能把盐加工成好多个不同式样的品种。 在新的食盐产运销制度下,根本无私盐可贩,也不再有那么大的利润。普通百姓不允许再煮盐出售,他们煮的盐也根本达不到盐务署晒制提炼出的官盐那么好。 盐已经不再是盐商垄断,不需要费那么大风险去走私,各省都有大盐仓,商人百姓可以轻易的从那里批出盐来。 许多灶户、盐贩都改了行。 多数沧州人都去了燕北省。移民燕北,在那里分田分地垦荒。 李庄本来也想去,奈何家里有病重老母,最终留了下来。不过留下来也比以前强多了,大量的沧州百姓移民燕北,原来的许多前朝勋贵官产田地,多没收为朝廷官产。朝廷把这些地租佃给留下的百姓,佃租比地主家的要低的多。 李庄家有七口人,最后便佃到了七十亩地,虽然说田地不如其它地方。但广种薄收,有这些地可种,也能保证一家人的温饱。何况朝廷推广土豆玉米等作物后,又让这些地的产出又增加了不少。 春天的时候。官上还向他们租种耕牛挽马,提供土豆玉米种,甚至还有农技员下乡到田地指导。又有冬天时修好的水渠,打好的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