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_第279章 五国合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9章 五国合约 (第5/10页)

   其中白银直接转存入四海银行,银行再直接给公司开出各地通兑的银票,公司再用这些银票交给各地的分部商站采购各种大明产货物。以及收购从南洋贩入的胡椒、香料等货物。

    刘钧则让银行把收到的白银融化再加铜铸造成银元,用于银票以及银元券的兑换。这段时间里,刘钧也让四海银元放贷出去大批借款,这些借款都是用银行在各地利用利息吸引储户存储的存款部份。

    刘钧给四海银行制定了一个存贷比率,借款总额不超过存款的四成。而且银行的借款基本上是商业贷款,给的是那些实力比较厚的商行和商人,利息也较高,回报率丰厚。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而同时,刘钧却又还让银行印刷银元券,虽然刘钧让银行对外号称是每元银元券,随时可以在银行兑换一元银元,但实际上,刘钧是在超发银元券,每一元银元储备,刘钧就印刷两元银元券。

    通过这种方式,刘钧正在迅速的吞钱。刘钧知道,只要银元券能够随时兑换,那么百姓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使用银元券,而不会经常去兑换成份量更重,携带不方便的银元。就和有更大面额的银票一样,银票本来是相当于一张银行存款单,随时兑换出存款,可多数时候,因为四海银行的信用以及方便,大家更习惯于直接把银票当成货币来支付和携带储存。

    正因为在这种情况,储户越多,存款越多,那么刘钧可心拿来放贷的钱越多。同样道理,刘钧的资本越多,他的准备金越足,那么他能超发的银元券越多,百姓不可能同时都来取款,也不可能同时都要求兑换手上的银元券。

    只要规模越大,那么发生挤兑的风险就越小。

    用别人的钱来赚钱,用一块钱变成两块钱甚至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