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494 (第4/4页)
情况下。文人入仕正途,是必先进学。而学署。职掌就是一方入学就读事务。学署里官员一方面接受上一级学官直接领导,另一方面,也接受同一级地方主官指导和考核。这个体制,就把学署官员和一般佐官区别了开来。 其次,还有一个“出身”上问题。以现如今官场为例,知县固然以科举出身者为多,但也有非科举出身。虽说现这种杂牌还不十分多,可也不是没有。可是作为学署首席儒学教授,除了由次官升任外,必定是由科举出身人担任。 凭这两条,县太爷们也不便把他们当作一般佐官来相待,倒要时时尊称一声“老师”。 县学主官称为教谕,为正八品。此外,府、州、县学都设有训导,为正官助理,一概为从八品,也称“副学”。 只不过,学官们政治待遇虽然高点,可经济状况却无法同别佐官相比 ,因为他们掌管这一摊子全是文化教育事务,财政上拨给经费有限,要想搞得热闹鲜亮点,还得靠募捐。除了学生外,也极少有受礼和受赂机会。所以自古以来,学署都被叫作“冷衙门”或“清水衙门”。 可同时,或许是毕竟多读了一点书缘故吧,学署冷则冷矣,但学官还是自矜清高居多。一般都有着“俸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觉悟。 可是,儒家人生观是入世哲学,追求功名是参加科考直接目。如有机会,有几个科场出身人心甘情愿去坐清水衙门。既然不得已而去坐了,又要大唱“荣华富贵人之好,清贫冷淡吾之乐”高调子。让人听着瞧着,就不免有一种醋酸味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