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九十七章全套工艺 (第1/4页)
这只绞胎瓷小碗,直唇口微敛,外壁口沿下方一圈微束,斜弧壁,深腹,底承浅窄隐圈足,内壁斜削,足心微凸不平。 小碗以深、浅色胎泥相搅合后,拉坯成型,通体呈现几何纹,如羽如波,细密繁复,富于动感与延展性,装饰效果极强。 裹足通施透明釉,釉面半木光,足底经刮削后涩胎。 胎体厚,入手沉。 由于高温下不同色泥收缩率不同,其制成的胎容易开裂,因此成品率低,工艺要求高,但这只小碗整体品相良好,实在难得。 纹路,更加像是流水纹,而流水纹看的时间长了,也就那样。 只不过,那深入泥胎之中的流水纹,自然、绝无相同的纹理,这还是让陈文哲感觉新奇。 他感觉,这件小碗不是唐代的,因为唐代的时候,这样的工艺水平,他们还达不到。 绞胎陶瓷制作技术,是唐代之时当阳峪独特的工艺技术之一。 当阳峪的绞胎瓷,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 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 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 比如眼前的小碗,瓷胎白度就很好,还有流水纹,深入胎内,十分自然,更是表里如一。 这样的工艺,唐代达不到。 绞胎是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