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三章一次性榨干 (第1/4页)
也许是因为玉壶春瓶被当做了模子,反正这件瓷器,见证了无数次元代景镇工匠烧窑的过程。 通过它,陈文哲看到元代的很多技术,让他知道,到了元代,烧瓷窑炉也是日趋先进。 也让他真正看到了,古代的烧瓷炉窑,是怎么建造的。 如果没有手中的玉壶春瓶,陈文哲怎么知道葫芦窑是什么样子的? 他又怎么知道,这种窑是怎么利用的? 如果他出身景镇制瓷世家,也许这种古法烧窑技术,他能够学到一些,但是,没有底蕴,他就只能依靠自己。 通过玉壶春瓶,陈文哲看到了葫芦窑的整个建造过程,还有利用过程。 这让他知道,葫芦窑实际上是一种半倒焰式窑炉,优点很明显。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这种窑窑体较小,窑长—般仅8—10米,容积不大,且前后温差较大。 只不过,这样的小型窑口,却十分适合复制出来。 他甚至还可以弄得更小,因为陈文哲肯定只烧制精品瓷,而不是大规模烧制普通日用瓷。 他早就想要复制出一座古代窑口,真正仿制古代的烧制环境,从而烧制出一批真正的仿古瓷器。 这一次通过玉壶春瓶,他获得了机会,而且让他的烧窑技术,又一次开始增长。 可以说,陈文哲现在的烧窑技术,开始随着元代烧窑技术的发展,在快速增长。 在元代,一系列技术的进步,直接让元代工匠烧造成功了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接下来,陈文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