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_第八十五章唐代金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五章唐代金库 (第2/4页)

正的银两,并不是那个样子。

    我国使用金银作为货币的传统,由来已久,银两在汉朝时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后来汉朝的大文学家许慎注《淮南子》说:“铤者,金银铜等未成器铸作片,名曰铤”。

    铤指的是金属材料尚未进行冶炼的坯料,大致为长条形。

    由于贵重金属自身就有比较高的价值,所以能够直接作为储藏和大宗贸易支付使用。

    到了唐朝的时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唐朝银铤。

    银铤这个称呼源自于它的造型,那个时候人们习惯将长而且端直的东西叫“挺”。

    木质的就是“梃”,竹子的就是“筳”,金属的就是“铤”。

    听到这个名字,其实就能想到它的形状。

    唐朝的银铤,除了长条的笏形以外,还有一种就是眼前这种类似于船型的,束腰,然后两头翘起。

    当时的银铤,通常是能够作为标准计数单位的,一铤的重量为五十两。

    所以,陈文哲手中的一铤,就是五十两银子。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造型,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示白银的延展性,一方面也能防止铸造时,掺入其他金属。

    白银作为高价值的金属,很容易被居心不良的人盯上,为了防止造假,就需要让银两本身,全方位的让别人看到,于是就出现了船的形状。

    这种形状的底部比较平坦,而且很薄,方便人们快速做出判断。

    白银的属性与众不同,纯白的颜色就是它最大的标志,而一旦混入别的杂质,例如铜、铅之类的贱金属,也能轻松判断出来。

    例如在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