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七章四吨宝石 (第1/4页)
“这个不好说。”张昌民自顾自的开始说了起来。 晚清之时,同光较为稳定,大约有三十年左右的物价变化不大,所以,一般比较清代和现代的物价,都是以此为例。 当时的库平银一两,大约是三十七克左右,可以兑换制钱1670文。 一斤米大约是23文,如果用现今一斤米两块钱左右来算,一两银子即两百元左右(这里都用市斤)。 然而问题是,“米”并不是个很好的衡量物。 晚清一个家庭一年,接近一半的开支,用于买米,现今么…… 换个比价物,例如房子,光绪年间在京师租一个小南屋两间,一年也不过一两二钱银子。 现如今拿着三百块钱,能在神都租到一个啥? 事物的价值变化,在生活消费的比重也早已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知道个大概就行。 光绪年间,京师一个菜包子三文钱,一枚鸡蛋三文或四文,一斤油八十文,一斤猪rou六十文,小孩上私塾一个月当十钱两吊,一年就是二两一钱银子。 五个人下馆子吃一顿,大约是三百文(一钱银子),等等。 还有些晚清特色,如《春明梦录》里面,光绪问师傅翁同龢早餐吃的啥?翁说就仨鸡蛋。 光绪说,您一顿吃九两银子…… 这是内务府报账,三文当做三两。 九两银子,翁师傅得吃3700多个鸡蛋。 其实就用五个人吃一顿饭来算,现代人花费三百块,而古代人花费三百文,这就相当于一文钱等于一块钱。 这样一两白银,就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