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四百三十一章 乔装下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一章 乔装下乡 (第3/7页)

   好么,焦循听的冷汗直冒,心说容甫先生这是嫌动静不够大啊!

    其实到了中秋节的时候,清廷在吉林兵败的消息便传到了江南。虽然乾隆极力封锁消息,可问题是这种事怎么封的了?

    朝廷一次又一次被北海镇打的灰头土脸,损兵折将,连绿营都开始北调。到了这时候,江南的文人们便开始将目光转向北方,关注起那个打着朱明旗号的政权来。

    另外由于两淮盐商中除了徽商就是晋商,所以漠北的消息也顺着晋商的茶路传到了南方。比如像江藩、洪亮吉这样喜好游历,关注天下的人,找出地图一看,顿时就倒抽一口冷气。

    原本他们以为只是小股毛贼的北海镇,眼下的辖地居然已经东西横跨万里,南北纵横数千里。虽然地处偏远不毛,可其所辖疆域已是天下十有其一。

    尤其是江藩,这位除了文采出众,还能走马夺槊,颇有古人豪放之风。想到北海镇能西征罗刹,攻取北海(贝加尔湖),拓地万里,不由心神飞驰,起了卫霍之心,恨不得一探究竟。

    从扬州到射阳湖并不远,乘船顺运河北上三百四十里就能到淮安,再换船转乌沙河就行。此时虽然各地漕船的挽运期已过,可从北通州南下的漕船都会在淮安府和扬州停靠,出售从北地带来的货物。再加上淮安府产的大豆行销江南,使得从扬州到淮安这一路河道上南来北往的船只络绎不绝。

    船一多,速度就上不去。清代运河船运的速度因顺流逆流各有不同。因为北上是顺流,规定每日航程最高不能超过58里;再加上沿途各处船闸检查,上下乘客和货物,实际每天的航程也就是四十里。

    扬州四大才子在船上左右无事,一路上便谈天说地。四人中以江藩见识最广,年纪也是最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