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四百三十一章 乔装下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一章 乔装下乡 (第4/7页)

所以其他三人主要都是听他说各地所见所闻。

    “譬如说这漕粮,我朝有正米和耗米之分。”

    “子屏兄说的‘正米’就是官府按鱼鳞册所收的吧?”焦循、钟怀和黄承吉三个年轻人平日里都是闷头读书做学问的,对漕运的事并不是很了解。

    “然也。我朝各有漕省每年合计征粮四百万石。运往京城存储的叫正兑米,运去通州存储的叫改兑米。就如扬州府,每年正兑米93600石,改兑米46990石。圣天子在位至今,每年能收到八成就算过关,不过眼下因北地用兵,听说明年要涨到九成。”

    谷亯江藩抿了抿嘴唇,又道:“另外除了正项,还有轻赍。”

    黄承吉好奇的问道:“这又是何讲究?”

    “轻赍之项也属耗米,征收之时即折收银两,解交仓场通济库,有的解交户部,作为办理漕务开支。各地轻赍所占比重多寡视路途远近而定,道路愈远,运粮开支越大,向粮户征收的轻赍银额越重。譬如扬州,每石正项米收轻赍米额2斛6斗,折银一钱三分。要是湖广和浙江,每石则收一钱八分。”

    焦循道:“升斗小民本就谋生艰难,正项加上轻赍,唉!”

    江藩微微摇头道:“你当这就没了?还有其他附加呢。比如芦席税、漕赠、水脚银,这都是朝廷规定的,再加上衙役欺诈贪索,种种名目实在太多了。”

    他所说的“芦席税”,就是每二石米征芦席一张,每席耗银一分;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等省,正兑米石都附征楞木松板,松板每片约用银1.7~2两不等,在州县所折征银额要高出4~5倍。

    而“漕赠”则是专供运军长途挽运沿途盘剥等项开支,各地有的给银,有的给米;至于“水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