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五百一十八章 北海镇和阮福映的谈判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一十八章 北海镇和阮福映的谈判 (第5/8页)

数度易手,把一个好好的海贸城镇和鱼米之乡给打的残破不堪。

    “阮主年轻有为,虽有坎坷,但矢志不渝,再有止山贤弟这样的贤才辅佐,兴盛可待。”

    在得知雷神号到来后,广南王阮福映先是大喜过望,不过随后便被伯多禄的汇报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什么?!他们要让本王将大越的北方边界退回到大赌咒河?!还要割让同登和谅山?!!”

    别看阮福映目前还只是偏居一隅,可在他的心目中,一旦安南完成统一,那就是一个可以和北方中国分庭抗礼的政权。

    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差不多从北宋时期开始,安南跟其他国家的心态就已经完全不同,具体就表现在“华夷观”上。

    李朝也好、岛国也好,他们的“华夷观”都是从明亡之后开始自认小中华。即便是邪恶的岛国自称“神州”,以东亚代言人自居,那也是“甲午战争”以后的事了。

    那场发生在十一世纪下半叶的“熙宁战争”是一个很重要的分节点。不对等的国力之下,能让北宋军队死伤惨重,战事进展焦灼,使得安南愈发狂傲,南北意识高涨。

    南和北是一个相对应的字词,在级别上是等同的。安南因为全盘复制了中华文化和典章制度,又和北宋基本打平手,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无形之中把自己定性为了与中国对等的国家。

    在他们看来,中华文明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是北国的中华,一个是南国的中华,所谓“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分定在天书。”

    这种以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来看待双方关系的做法,除了可以满足不断提升的民族自尊心,实质也隐含着越南与中国不仅并立而且也同属于一个中华文明的意味。

    试问古代中国周边有那个藩属小国敢说出“残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