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六章 治道合一 (第3/7页)
么说可就太难为刘大人了。刘大人的道德文章名扬海内,父子两代人的清廉风骨天下人无不敬仰。朱子有云,中庸何为而作焉?子思子夏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 这话说完,在场的其他满清官员中除了刘墉和几个文官顿时面色一变,其他武将都不明白赵新在说什么。 “你!”刘墉目光一凝,眼中顿时射出一道寒光指向赵新,面部的肌rou不自觉的跳动了几下。赵新的话像一记鞭子,狠狠的抽了他一下。 所谓骂人不带脏字,赵新如今深得其中三味。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道统”概念的便是朱熹,而赵新刚才所说的便是其在《中庸章句序》中关于道统的阐述。 自古以来,中国的士子一直秉持着舍我其谁的风骨!孟子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赵新的话是明褒实贬,意思是你刘墉虽是所谓的大儒,父子虽然号称清廉,可你连读书人最重要的道统都没了,扯什么风骨呢?士人的话语权都没了,不是狗腿又是什么? 话说赵新之所以能显得这么“有学问”,其实源于他和汪中的一次深谈。 在汪中看来,自北宋以来,随着“道统观”的形成,天下读书人一直实践着“以道自任”的政治理想,凭借道统话语权与代表治统的皇权相互制衡。 不管是朱熹还是后来的王夫之,他们都认为道统有着独立于治统而存在的优越性,而儒家士大夫必须要有自觉保存“道统”的使命感。在儒者心目中,理尊于势已是共识。宋明以来,儒家士子无不希冀按照“道统”的理想来整饬人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