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三百八十六章 治道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六章 治道合一 (第4/7页)

秩序,达到将“政统”纳入“道统”,这便是所谓的“致君尧舜”。

    汪中当时问赵新,你以为是文字狱让读书人怂了,怕了,甘愿给满清当奴才吗?

    赵新的回答是对啊,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可汪中接下来的话完全刷新了赵新的认识。他说文字狱这种事古来有之,历朝历代屡见不鲜,只不过到了本朝最为残酷暴虐而已,而自乾隆继位以来更是扭曲到了极致。

    让很多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宋代,文字狱之多数不胜数。奏邸之狱、乌台诗案、同文馆之狱、车盖亭诗案、胡铨奏疏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案等等,前后大约几十起。

    是,刑不上士大夫,皇帝不搞抄家灭门,可他玩流放啊!古人到了烟瘴之地的南方没有不生病的,很少能熬到大赦还乡的。

    可是宋明时代即便士大夫们因文字狱屡遭迫害,可他们还是固守道统,用尽各种方法和皇帝分权,为什么到了清朝就玩不转了呢?

    汪中告诉赵新,真正的原因不是文字狱,而是“治道合一”!

    随着康熙时代皇帝“治道合一”形象的建立,儒家士子所凭借的道统“与君王共治天下”的崇高政治理想终于破灭,士人籍以批判政治的道统权和话语权丧失,由此才会被文字狱拿捏的欲死欲活。

    那些担心“道之不行”的在朝理学儒臣在其间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经筵讲习”方式加速了满洲贵族,尤其是清初皇帝的儒学化过程,最终完成了“征服者被征服”的历史性转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旗人家庭的规矩比汉人还严还繁琐。你不是说我们是蛮夷吗?我就比你们汉人还要讲规矩,讲礼节!事实上也正是满族权贵的汉化,才加速了“治道合一”的步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