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四百一十一章 买地的啰嗦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一章 买地的啰嗦事 (第6/7页)

西呢,得等人家收获完才行,就算是荒山,备不住还有几颗野果树,这些都要说清楚。

    到了这一步,郑文显他们带的银票已经花了个七七八八,可这还只算完成了第一个阶段。之后还要经过找价、回赎、绝卖三个阶段,才算是彻底完成了田地的买卖手续。其间稍有不当,田地的买卖就难以实现。

    按说土地买卖应该也和其他商品一样,一经出卖,就应该归买主所有,卖方都拿完钱了,也就无权干涉。问题是随着田地产出或是地租额的不断增加,地价也在上涨。比如羊楼洞这边的因为盛产茶叶,荒山的低价也在逐年上涨。

    话说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资料,土地显示了与其他商品完全不同的特点,于是活卖和绝卖自然而然形成了。

    当年的“东台一柱楼”案究其根源,其实就是处在活卖的赎回上。蔡家想低价赎回,徐家不同意,徐家是大乡绅,蔡家惹不起,最终导致蔡家怀恨,继而以写反书的罪名谋告徐家。虽然徐家家破人亡,可蔡家最终也没拿回地。

    那么活卖和绝卖的区别是什么呢?说白了,只要在卖田契文上没有注明“杜绝”的,都是活卖。

    既为活卖,卖主就可以向买主找补银钱,或叫贴补银钱,也叫“找价”。索要找价银的理由一般都是诉说原价太少,需要补贴。而且往往是找补一次都不行,以后只要地价涨了,还可以继续找补。

    这种情况官府一般是承认的,如果买主不交找价银,引起纠纷,官府还要惩办买主。

    在这种乡规约定的前提下,无论是官商还是官绅,能不勾结吗?不勾结的话,别说是本地人了,外乡人会被吞的连骨头渣都不剩。

    当年徐大用在苏北买的那些盐碱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