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四百八十五章 乌索利耶会战(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五章 乌索利耶会战(一) (第5/7页)

轮、木桶,但凡是无法随身带走的、用不着的全都抛进木柴堆,一起烧掉。

    轻骑兵的小队在步兵营地间来来往往,传达着一道道命令。每当团长和营长们吃饱喝足,所属的部队就开始动弹起来。

    士兵们从篝火旁离开,收好自己的随身用品,拿起火枪开始排队。下级军官们扣好制服的钮扣,戴好三角军帽,佩戴军刀,挎起背包,一面吆喝,一面巡视队列。辎重兵和勤务兵都在套车、收拾行囊、将马套在车上。

    各营的营长都骑上了战马,在胸前画着十字,向留下来的辎重兵发出最后的命令,委托他们办理各项事务。

    随着军鼓被敲响,几千人的脚步声开始在林地中响起,训练有素的战马没有发出一丝嘶鸣。俄军各营排成了五人一排的纵队,在两个骑兵中队的引导下,缓缓走出了营地。

    事实上一个现代人要是来到十八世纪的欧洲军队里,肯定会被步兵的编制彻底弄晕菜。幸亏北海军之前跟俄军交过手,这才搞清了其部队编制。

    十八世纪的欧洲步兵战术单位其实是“营”,编组成团是出于行政管理和经济目的,每个团由二至三个营组成,每个营由四至六个连组成。比较啰嗦的是,“连”也不是战术单位,而是纯粹的行政单位,士兵的驻扎、训练以及分发武器、装备、给养、薪饷都以连为基础完成。

    在这个战场上命令传达靠吼的年代,俄军的一个营里,士兵人数在七百到一千人之间。人少了无法达成战术任务,人多了命令便无法快速传达到每一个士兵。

    具体在行军和作战时,俄军的营要将队形分成几等份,通常情况下会分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