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五百三十八章 北海镇的三农问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三十八章 北海镇的三农问题 (第3/7页)

做一个就行,代价就是用农产品交换。

    比如用自家母鸡下的蛋去合作社换火柴,这就是以物易物的交易。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农村无法货币化,导致经济运行方式就只能是计划调拨,无法市场化。

    对于本时代的带清农村来说,官绅阶层的土地兼并导致普通农户根本没有五十亩的土地去经营,而拥有大批土地的官绅阶层又可以通过雇佣农村破产者和无产者,以更廉价的方式实现低成本经营,缺乏对新型农具需求的动力。

    (说了这么多,诸位明白为什么土地革命后要搞集体化了吧?)

    事实上赵新不停的从另一时空引进人才,其道理和另一时空历史上“苏联援华”是一样的,只不过规模没有那么大,所以工业体系建设的速度也没那么快。

    北海镇建立至今已经七年,最基础的就是提高识字率,减少文盲比例,增加技术工人。而随着五十万新移民的到来,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猛然蹿升,占到了北海镇居民人口的四成五。

    面对如此局面,除了扩大基础教育,在自然村内推广识字运动外,另外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加入北海军,通过部队的强制性学习,减少文盲率。

    而北海军越往南打,这样的问题就会越突出,相应所带来的制度性成本更会激增。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在带清,甚至是在东西伯利亚也一样存在;只不过由于北海镇打下的疆域面积太大,所谓的大型城镇人口最多只有几千,目前的苗头还没产生而已。

    总之,赵新和他的同伴们只要继续推行以国家资本主导的工业化,就会与传统的小农经济互相对立,也必然会成为地主士绅阶级的敌人,双方绝不可能调和,必将抱着将对手除之而后快的想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