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四百四十四章 一朝蝉蜕始化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四章 一朝蝉蜕始化龙 (第3/8页)

气,心说赵王这大喘气真是吓死人。策论嘛,这个简单。像焦循那样的,肯定选数学;洪君直搞不好就会选地理。

    至于中了之后还要进行专业学习,这个更是应该。

    秀才还要经过贡生的阶段,过了“科试”才能考举人;就算是庶吉士还得进翰林院学习好三年,时不时就得来场考试,不经坐馆不得任职地方。

    只听赵新继续道:“捐官这种事在北海镇是肯定不会存在的。”

    江藩脸色顿时涨的通红,兴奋中向着赵新一躬到底,起身道:“此政大善!”

    其实赵新思考了这么多天,主要就是在想如何对待科举。

    这玩意根本不可能一下废除。且不说科举制度对于士人群体具有的特殊意义,而是儒家文明一直是通过这种形式,才能代代薪火相传,并最终塑造了后世的华夏文明。

    既然想成为工业化国家,那么绝对专制就是第一个无法逾越的门槛。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确立国家建设的信仰基础。

    与另一时空里被迫近代化的满清不同,本时空的北海镇根本绕不开的是,儒家文化目前处于最为鼎盛的阶段,其价值信仰系统深入人心,完全不存在认同危机。

    晚清之所以灭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政治的合法性遭受外来文明的冲击。

    不平等的条约破除了“道统一尊”的地位,割断了传统权威生长的核心逻辑,传统的“以德统力”观转为“以力彰德”观。

    道统关于权威来源的基本解释是“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其中包含的权威生长逻辑链就是“天--天子--天下--华夏--四夷”。

    也正因为如此,处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