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四章 一朝蝉蜕始化龙 (第5/8页)
才算是相对最公平的。 好的不学学坏的?除了满足个人的野心还能有什么?看看另一时空的暹罗和拉美,权力体系一旦固化,谁会允许外人动自己盘子里的奶酪?所有想动的人,要么最后是远遁避祸,要么就是全家死光。 皇帝?皇帝那时候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谷鄆所以,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科举制是不是应该废除,而在于新式教育体系能不能能替代科举制的选才和教育功能,能不能立即担负起科举制原有的政治整合功能,能不能增强社会结构的弹性并有利于国家对社会的驾驭。 很显然,北海镇目前的教育体系还远远做不到。相对于两亿多人口的大国,近四十多万人的北海镇即使人人识字,也是力有不逮。 别说三十万了,另一时空中,辛亥革命前的新式学堂所吸纳的学生总数近三百万人,而相对于两千万的科举读书人,其社会动员能力还远远不足。乡绅一句话,不管是姓德还是姓赛,全给我靠边站! 清末民初社会有多动荡、多混乱?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动荡,导致从上而下的政治整合失败,才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 其实古代中国的超大地域为“知识权力化”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是分散化的社会管理成本和小农经济的财政能力限制了知识官僚体制的规模。也就是说,因为小农经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单一化,财政盈余能力太弱。 不是皇权不想下县,而是完全承担不起下县的成本。要不是雍正苦心经营十几年,乾隆继位后又赶上人口大爆发,耕地规模猛涨,就冲乾隆这么打仗,财政根本扛不住。 赵新正是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