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香江_第135章 海外信托的臆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 海外信托的臆想 (第3/5页)

在时间差内运用这些款项从事投机活动。

    由于叶桩龄投机失败,产生亏损,需要更多资金弥补亏空。所以“支票轮”越滚越大,以致1982年3月崩溃时,海外信托银行手上不能兑现的支票总额高达6680万美元。但就在此时,海外信托银行反而因为害怕引起审计师和政府的关注,于是继任海外信托银行董事局主席黄长赞与叶桩龄一起做假账,掩饰银行的亏损。此事一直被掩盖3年有余。

    但是随着大来财务、恒隆银行等与海外信托银行有密切关系的公司相继破产或被接管,海外信托银行的危机迅速表明化。

    1984年11月,海外信托将刚收购两年的华人银行出售予力实集团,又计划将工商银行售予道亨银行,还未能成行,便于1985年6月,向外宣布无力偿还债项,成为继恒隆银行之后,第二家被香港政府接管的银行。

    为避免引起市民恐慌,香港政府接管海外信托银行之后,共动用40亿元的外汇基金使其得以继续运作,查出海外信托银行亏损高达31亿元,至今已经三年半的时间。

    听完关于海外信托银行的来龙去脉,蔡致良佩服温国良记忆力的同时,自然也明白怎么回事,问道:“那你的建议呢?”

    “同恒隆银行一样,既然海外信托银行已经转危为安,政府不可能一直捏在手里,迟早是要出售的。”温国良以恒隆银行为例,说明海外信托银行未来的命运,道:“蔡先生,只要成功收购海外信托银行,将极大的增强恒隆银行的实力。到时,恒隆银行将超过东亚银行而成为拥有香港第三大分行网络的银行集团,而以总资产计算,也将成为本港注册的第四大银行集团,仅次于汇丰,恒生和东亚银行。”

    说到这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